寶光寺在成都市新都區寶光街,占地10萬平方米,其中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,是我國歷史攸久、規模宏大、結構完整、文物眾多的佛教禪宗叢林,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全國漢傳佛教重點開放寺院。
寶光寺現任方丈意寂法師,是中國佛教禪宗臨濟正宗第五十六世、寶光寺清代中興以來第二十五代方丈。
寶光寺相傳建于東漢,唐代開元年間(713-741年)己享有盛名。廣明元年十二月(880年1月)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,唐僖宗李儇南逃入蜀,曾在寶光寺后修建行宮駐蹕,并迎請高僧知玄(悟達國師)住此,重修寶光寺、塔。宋大觀三年(1109年),中國佛教禪宗臨濟宗第十一代祖師佛果克勤(國悟國師)在此“修持說法,接眾數千”。
元代寺院殘破。明代經內閣首輔大學士楊廷和、狀元楊升庵父子捐修,殿宇宏麗。明末清初,寶光寺毀于兵燹。
清康熙九年(1670),臨濟宗第三十五代祖師破山海明派弟子笑宗印密禪師重修寶光寺。經康熙到光緒兩百多年間的不斷擴建,寶光寺與文殊院、昭覺寺、草堂寺并列為成都“四大精藍”;與成都文殊院、鎮江金山寺、揚州高旻寺并列為長江流域“四大叢林”。
解放后,寶光寺一直享有盛譽,早在1956年即被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。1959年以來,朱德、周恩來、鄧小平、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寶光寺視察,對寺內文物保護給予高度評價。
寶光寺的建筑為木石結構,施用石柱400多根其主要由一塔、五殿、十六院組成,四面經墻環護,綠樹縈繞。中軸線上,福字照壁、山門殿、天王殿、舍利塔、七佛殿、藏經樓、紫霞山依次而立;兩旁有鐘樓、鼓樓,客堂、云水堂、齋堂、戒堂、羅漢堂、禪堂,東方丈、西方丈相對稱,展現了中國佛教禪院的整體風貌。